禪修正確知見
禪修正確知見

淨光法師 講述

很多人在追求到底什麼是佛陀的禪法。如果我們對禪修的方法沒有真正建立正見,用我們以為是正確的方法去禪修,且執著於這方法上,就會障礙我們見道與解脫,甚至往往由於知見方法的錯誤,造成他在修行過程中,身心沒有比較輕快,沒有被開啟,反而因此對佛法產生疏離,或退回宗教信仰層次。

對於佛陀時代的禪修方法有正確的知見,就很容易知道:如何在生活上修學如來禪。因為如來禪沒有出離於你六根的經驗之外。六根經驗其實就是我們的生命經驗,而禪修就是在我們六根觸境當下,在看到什麼、想到什麼的當下,去看你怎麼在對待,其實這就是在禪修。

了解原始佛教如來禪,你就明白,並不是說要有某個僻靜的空間,把整個的觸境盡可能擋掉,而把心固定在一個所緣上面,攝心專注,這樣才叫禪修,不是這樣!修定是安止力量的培育,當然有助於我們在六根觸境時,有比較穩定的洞察力,這是必要的基礎。但是,如過一個人就只喜歡安安靜靜,攝心專注於某個對象,享受寂靜,而且以為這樣就是禪修,執取這樣的想法,那就會出問題。

因為我們的生活境界是遷流不息的在流動,眼看到色塵,耳聽到聲音,我們會不斷的生起念頭,不斷的生起覺想。如果你的心靈一直抗拒這種生命當前實際發生的、遷流不息的現象,而以為要攝心專注,寂止下來,才叫做禪修,那你就會與實際的生活脫節。而且,會造成你無法適應生活,或不想走入真正的生活境界裡面。

甚至有些人因緣於錯誤的禪修經驗,一直想要去守住他的禪相,但是要守住禪相也要有條件配合,環境要比較靜態,因此你的心自然而然會對生活境界產生排斥,因為生活經驗是流動的。由於你錯誤的知見,對生活經驗排斥,於是就會對生活沒有耐性;沒有耐心,就對生命經驗越沒有穿透力,所以常常會在生活上,產生不必要的苦難。

一般人沒有這種排斥或不耐煩的問題,反倒是一些在禪修或追求生命超越之道的人,由於錯誤的禪修知見,結果不修還好,越修越障礙他生活能量的開啟,越修越有問題。因此,建立正確的禪修觀念是非常重要的。

我們看佛陀以及佛在世時那些在家、出家的修行人,就可以發現到一點:佛陀的內在很慈柔,生命的活動力很強,他一直走一直教導,四十幾年,沒有歇息;他那些證阿羅漢的弟子也一樣,他們的生命有勇健而不止息的特質與生命能量,他們的生命不是閉鎖的狀態。

佛陀時代,一些證果的在家人,很多在政治和社會上都是領袖型的人物。這可以讓我們反省到一點:真正修學原始佛法,不是一種禪修定式或技巧,它是:藉由對實相的領悟而穿透世間,然後超越世間生活而不被世間給障礙住。所以不是如後來的一些說法,講什麼都是空,而變成一種消極心態,迴避生活而無法面對它、穿透它,其實那是一種駝鳥心態,會造成生活上的挫敗。

從原始佛法來看,無論在家、出家的修行人,他們的生命都不是這樣,也不會這樣,不會因為學了禪修而變成封閉、孤立的心境。因此,建立正確的禪修知見,這樣才能有助於追求生命超越之道,在生命的學習過程當中,在追尋的過程中,能夠有比較好的因緣。

 

雜阿含281經[正聞本404經/佛光本280經]

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時,有縈髮目揵連出家來詣佛所,共相問訊,問訊已,退坐一面。
爾時,世尊告縈髮目犍連:「汝從何來?」
縈髮目揵連白佛言:「我從彼眾多種種異道沙門、婆羅門、遮羅迦出家集會未曾講堂聽法,從彼林來。」
佛告縈髮目揵連:「汝為何等福力故,從彼眾多種種異道沙門、婆羅門、遮羅迦出家所聽其說法?」
縈髮目揵連言:「我試聽其競勝論義福利,聽其相違反論議福利故。」
佛告目揵連:「長夜久遠,種種異道沙門、婆羅門、遮羅迦出家,競勝論議,相違反論議福利,迭相破壞。」

縈髮目揵連白佛言:「瞿曇!為諸弟子說何等法福利,令彼轉為人說,不謗如來,不增不減,誠說、法說,法、次法說,無有餘人能來比挍、難詰、訶責?」
佛告目[揵]連:「
明、解脫果報福利,為人轉說者,不謗如來,不乖其理,法、次法說,無有能來比挍、難詰、嫌責。

縈髮目揵連白佛言:「瞿曇!諸弟子有法修習、多修習,令明、解脫福利滿足者不?」
佛告縈髮目揵連:「
有七覺分修習、多修習,明、解脫福利滿足。
縈髮目揵連白佛言:「有法修習,能令七覺分滿足不?」
佛告縈髮目揵連:「
有四念處修習、多修習,能令七覺分滿足。
縈髮目揵連白佛:「復有法修習、多修習,令四念處滿足不?」
佛告縈髮目揵連:「
有三妙行修習、多修習,能令四念處滿足。
縈髮目揵連白佛言:「復有法修習、多修習,令三妙行滿足不?」
佛告目揵連:「
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、多修習,令三妙行滿足。

縈髮目揵連白佛言:「云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、多修習,令三妙行滿足?
佛告目揵連:「若眼見適意、可愛念、能長養欲樂、令人緣著之色,彼比丘見已,不喜、不讚歎、不緣、不著、不住;若眼見不適意、不可愛念、順於苦覺之色,諸比丘見已,不畏、不惡、不嫌、不恚,於彼好色起,眼見已,永不緣著;不好色起,眼見已,永不緣著,內心安住不動,善修解脫,心不懈倦;耳……鼻……舌……身……意識法亦復如是,如是,於六觸入修習、多修習,滿足三妙行。
云何修三妙行,滿足四念處?
多聞聖弟子於空閑處、林中、樹下作如是學、如是思惟:『此身惡行現世、後世必得惡報,我若行身惡行者,必當自生厭悔,他亦嫌薄,大師亦責,諸梵行者亦復以法而嫌我,惡名流布遍於諸方,身壞命終,當墮地獄。』於身惡行,見現世、後世如是果報,是故,除身惡行,修身妙行;口、意惡行亦復如是,是名修習三妙行已,得四念處清淨滿足。
云何修四念處得七覺分滿足?
目揵連!比丘如是順身身觀住,彼順身身觀住時,攝念安住不忘,爾時,方便修習念覺分;方便修習念覺分已,得念覺分滿足。
[念覺滿足已,]於彼心念選擇於法,覺想思量,爾時,方便修習擇法覺分;方便修習擇法覺分已,逮得擇法覺分滿足。
選擇彼法,覺想思量
[已,得精勤方便,爾時],方便修習精進覺分;方便修習精進覺分已,逮得精進覺分滿足。
勤精進已,生歡喜心,爾時,修習方便歡喜覺分;修習歡喜覺分已,逮得歡喜覺分滿足。
心歡喜已,身心止息,爾時,修習猗息覺分;修習猗息覺分已,逮得猗息覺分滿足。
身心息已,得三摩提,爾時,修習定覺分;修習定覺分已,定覺分滿足。
[定覺分滿足已,]謂一其心,貪憂滅息,內心行捨[爾時,]方便修習捨覺分;方便修習捨覺分已,逮得捨覺分清淨滿足。
受、心、法念處亦如是說,如是,修習四念處,七覺分滿足。
云何修習七覺分,明、解脫滿足?
目揵連!若比丘修念覺分,依遠離、依離欲、依滅、捨於進趣修念覺分,逮得明、解脫清淨滿足。……乃至修習捨覺分,亦如是說,是名修習七覺分已,明、解脫清淨滿足。
如是,目揵連!
法法相依,從此岸而到彼岸。

說是法時,縈髮目揵連遠塵、離垢得法眼淨。
時,縈髮目揵連見法、得法、知法、入法,度諸疑惑,不由於他,於諸法律得無所畏,從座起,整衣服,為佛作禮,合掌白佛言:「我今寧得於正法律出家,得具足比丘分不?」
佛告目揵連:「汝今已得於正法律出家,具足得比丘分。」
得出家已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,……乃至成阿羅漢。

 

增支部10集62經/渴愛經 (節選)

......諸比丘!如是,
若具親近善知識,則具正法之聽聞;
若具正法之聽聞,則具信;
若具信,則具如理作意;
若具如理作意,則具正念正知;
若具正念正知,則具守護諸根;
若具守護諸根,則具三善行;
若具三善行,則具四念處;
若具四念處,則具七覺支;
若具七覺支,則具明解脫。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