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觀之劍-九重隨觀 (上)
禪觀之劍-九重隨觀 (上)

      淨光法師 講述

導言:

有法友問:「"九重隨觀"很好啊,怎麼以前都沒有聽過?」

雖然「九重隨觀」這個名詞是我安立的,但是九重隨觀的內容確是佛陀的禪觀方法。

"九重隨觀"其實已經把阿含經裡面"七事相應教"—佛陀一代聖教—的禪法直接統貫起來。

"九重隨觀"等於統貫了從四念處到七覺分的見法修道的次第;(經文見附錄①、②)

"九重隨觀"統貫了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禪觀歷程;(經文見附錄③)

"九重隨觀"等於七處三觀。(經文見附錄④)

用"九重隨觀",可以統貫三世諸佛的成佛之道; 依"九重隨觀",可以從學見跡修根、入於賢聖修根、達到無上修根,滿足四聖諦三轉十二行。(經文見附錄⑤)

這就是我們四聖諦人間教團・原始佛教如來禪的禪法骨幹,這一套禪法可以統貫三傳佛教的禪法。

九重隨觀:統貫三世諸佛成佛之道

有一回舍利弗跟佛陀講:他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都一定是斷除五蓋,住四念處、修七覺分,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 佛陀也跟他確認說:是!是這個樣子!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都一定是經過這個歷程而成覺——

1.先克服五蓋:因為五蓋會讓心力衰弱。

2.克服讓心力衰弱的五蓋之後,住四念處:就是藉由繫念安般念,不斷的鬆、靜、覺、明下來,克服五蓋,然後在六根觸六境的整個因緣發生的過程如實的觀察,這個叫住四念處。

3.住四念處之後,修七覺分。

這是經教上面明顯的立論,其實弄通了這個經法,就知道佛陀的禪法怎麼修。這裏頭有三個層面(三大主題),禪修的問題就是如此處理,第一是斷除五蓋,第二是住四念處,第三是修七覺分,到最後通達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第一部:斷除五蓋

五蓋是貪心、瞋心、掉亂、昏沈、懷疑。斷除五蓋有二種:

一種是轉念、壓制性的。這是傳統止禪的修法,將心繫念在固定的所緣上,不動搖;讓心一直緣固定的所緣,這是傳統四禪八定的修法,是藉轉念而克服五蓋。另一種也要先克服五蓋到某種程度,再藉由智慧將五蓋完全消除。五蓋的斷除不是暫時性的壓制克服,而是要導向於五蓋的究竟除滅。只有究竟解脫,才能將五蓋徹底除滅。

如何徹底除滅五蓋?即是:

1.先斷除貪心。

2.貪心斷除就不會有瞋心。

3.由於對境界不再有期待,不再有與境界不相容的對抗,因此也就不會有掉悔、掉亂。

4.開悟見法而斷疑:開悟見法就叫做斷疑,斷疑就是斷除造成痛苦煩惱原因的疑惑,對痛苦煩惱的原因沒有疑惑,也就是斷除對於生死流轉的疑惑。明見而斷疑之後,就會在生活中開始學習不讓自己掉入那種痛苦的因緣裏,不讓自己的身口意行牽引那些助長生死輪迴的業緣業力,這就是依明見來導向生命的流向,叫做「斷疑」、「入流」。

5.最後,念念明覺而斷除昏沈蓋:其實昏沉無法簡單就斷除的,昏沉蓋斷除就完全沒有昏沉現象的發生,也就是二十四小時都保持在明覺當中。這對沒有一些禪定經驗的人會覺得不可思議,而有禪定經驗者若沒體驗過在禪定中身體可以休息,晚上睡在明相中,也很難體會。昏沈蓋徹底斷除是達到念念明覺的狀態,不可能睡覺時掉入熟睡,不知道睡到哪裏去而說你證得阿羅漢,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,昏沈感徹底斷除了就是達到究竟解脫。

沒有得明,沒有開悟見法,很難知道人生境界的正確取捨,你會落入自我的需求,這是一種貪欲的投射,佛法叫做「痴求欲」。為何會有此痴求欲?因為你根深蒂固的一直以為:有一個脆弱的自己需要被保護、需要安全感、需要某種滿足感,也就是需要被愛才會覺得自己是安穩的、安全的。所以貪欲蓋是來自於「我見」,因緣於我見你就會有此痴求欲。藉由得明斷無明,斷疑了,知道我見是一個妄見,就能學習在六根觸六境的過程當中,依此明見隨時自覺性的調伏欲貪、斷欲貪、越欲貪。

得明見後叫做破無明,破無明斷我見就開始修斷我慢,斷我慢即是要在六根觸六境的過程中,離貪欲,離戲論。

戲論其實就是非正語,講一些沒有意義的,不知話語所帶來的影響,或是講那些製造生死輪迴業因業緣的話,這稱之為戲論。看一個人講話,十不離八九就知道他生命大概到什麼程度,就是這個原因,因為大多數沒有明見的人,開口即是戲論,起心動念也是戲論,這是在修學上面較深層的問題。

將長劫來以自我為中心所形成的那個心理機轉動力、那個痴求欲,那個自我保護的慣性力量,開始藉由正知正念捨心住予以調伏與超越,一直安住在成片的明覺當中就不會有貪欲心生起,念念明覺而離貪離繫,然後從白天時可以這樣,到晚上休息時也一樣安住在正念中,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保持在明覺當中,都無所取著,這樣就成阿羅漢。有些人說阿羅漢是小乘,什麼是小乘呀?阿羅漢內在裏面完全沒有取著,念念明覺,這叫做無上,沒有更高的,他的色身即是法身的顯相。

1-1.修道的前行(資糧道):持戒、四攝法、十善業

原始佛教如來禪修法,在沒有見法之前,還是要調伏五蓋,要對五蓋做某種程度的壓制,這階段的修法,原始佛教叫做「四預流支」,亦即四種讓你入法流的要素:第一、親近善知識,第二、聽聞正法,第三、內正思惟,第四、法次法向。

什麼叫做善知識?原始佛法對善知識的界定是很清楚的,亦即這個人要明見四聖諦,要色具足持戒,力具足精勤,這樣的修行人才叫做善知識,你親近這種善知識是為了要入流,入流則是為了要解脫生死輪迴。親近善知識的階段,就是在學習修道的前行。

1-1-1.要先持戒:

持戒是不要讓你的身口意行成為其他眾生痛苦煩惱的來源。什麼叫做持戒:離殺生、偷盜、邪淫,離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離貪、瞋心、離邪見具正見。正見就是走在十善業上,不讓自己的身口意行因緣於欲貪得不到滿足而傷害其他眾生。這是透過持戒來調伏克服粗糙五蓋的力量。

1-1-2.再來就是行四攝法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

(1)「布施」有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:財施是在物質上幫助別人,讓別人在得到你的幫助後,在物質上不虞匱乏,離苦得樂,這叫做財施。法施是給他人正確的思想觀念,讓別人觀念思想錯誤所帶來的痛苦煩惱,因緣於你給予正確的思想觀念而使他離苦得樂,這就是法施。最後,別人陷於恐怖疑慮當中,幫助別人脫離怖畏,這就是無畏施。

(2)「愛語」是常常樂於鼓勵他人,有時也要鼓勵小狗、小貓,不然他們會有憂鬱症,所以要「愛語」。

(3)「利行」是幫助他人完成善業善行等好事。對人間的好事情,要幫助他們去成就。

(4)「同事」就是讓別人達到和你一樣的成就,這是從世間到出世間的一種很特殊的修行。在世間中,假如你在事業上很有成就,就幫助其他人達到與你一樣的成就;而在修行上,比如說你見法了,就幫助別人跟你同樣達到見法。

所有的佛陀或者阿羅漢所做的都是這些事情,他們不斷的在這個人間從事所謂的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

1-1-3.修十善業:

如果一個人願意隨時持守戒行,進一步走在十善業上面,擴展自己的身口意行,為這個人間帶來真正能夠少苦少惱、離苦得樂的正向的善行跟力量,他就成為人間的菩薩,就成為人間的善人。

其實,要把十善業做好就不是件容易的事,因為真正在修十善業的時候,其實就已經在克服五蓋,所以佛陀說:持戒布施,走在十善業上面,這叫做升天之道。只要持戒、布施、十善業修得好,就能夠克服那種粗糙的、以自我為中心的感情需求,就會停止漫無節制的對別人要求、期求、奢求,乃至不得滿足而來的責求。

你的貪欲心會變得不再那麼強烈;瞋恨心也會變得很低;對合意、不合意境不再有那麼強大的欲求與抗拒,所以內心的掉亂也會比較少;這樣的心靈品質比較恆定、穩定、清明,所以生命比較有力,心比較有力,昏沈蓋也不會那麼強。那剩下來的就是疑,亦即對於生命的究竟真實、生死輪迴根本原因與徹底息滅之道的根本性的疑,剩下的就只是這個問題。

1-2.四聖諦—契入生命的究竟真實(斷疑)

有了人天善道的前行基礎,接著正行就是修學四聖諦,讓聞法眾進一步去觀察、審察什麼是生命?

首先,去看到整個生命經驗就是——六根六境的因緣不斷的變化,六識不斷的生起。然後看到,有六根六境因緣的不斷轉起,就會有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所求不得,會老、病、死,因此你會看到什麼呢?會見苦!苦諦如實知!見到原來整個的生命經驗就像火焰在燃燒一樣,根本沒有辦法抓取,這就叫做「如實知苦」。

然後進一步,去看到造成這個不斷燃燒、生起的原因是什麼?你自己要在生活上去觀察,如果對於境界有任何的欲求,就會帶來根境之緣生起的那個因緣,就叫做「於識有喜貪」,就會有「生」。所以就會慢慢清楚的看到:對生命的真實法不如實知見就叫做「無明」;在無明當中就會以為有我、有我所、有我可以掌握,這個就叫做「我見」;有了「我見」就會不斷的投射自我保護的感情需求,這個叫做「痴求欲」;有了無明、我見、痴求欲就一定會有痛苦的生死輪迴繼續發生。這就叫做「苦集如實知」。

如果對「苦」跟「苦集」看得很清楚,那麼答案就很清楚了,你就會在明見之後開始離欲,就能夠徹底止息長劫不安的生死流轉,這個叫做「苦滅如實知」。

因此你就知道怎麼樣走向一條讓痛苦煩惱、生死輪迴徹底止息的道路—八正道,這個叫做「道諦如實知」。

先成為一個人間的天人,在這基礎上,進一步契入生命的真實法,看到生死流轉以及生死流轉之因,體證生死流轉之滅—苦之滅,然後為現法自知作證而走在徹底息滅生死流轉的八正道的道路上,這個就是「四聖諦的思惟」。

聽聞正法,然後持戒布施,這只是升天之道,必須要能夠進一步明見!如實知苦諦就會看到,縱使累積再多升天的福報也只是福報,還是在生死輪迴的因緣業報裡面,仍然跳不出所謂的生死流轉。如實知苦集就會看到,只要有欲貪在,只要有無明在,你就沒有辦法徹底斷除苦的因緣,也就是沒有辦法徹底斷除生死輪迴的遷流。所以要能夠去明見!如果說你在當下,能夠透過這樣的引導過程,在每一個法向上都能夠明見,然後如實知見、徹見、審察,你當然就會像經文講的那樣:如實知苦,如實知苦集,如實知苦滅,如實知滅苦之道。你會當下見法、斷疑,亦即對苦集跟苦滅完全沒有疑惑。知法、見法、得法、入法、於法無所畏,它是這樣來的。

1-3.克服五蓋﹒禪修次序:

前行:持戒布施,走在十善業,親近善知識,聽聞正法
正行:培育正念(正知四威儀、六根律儀)、修安般念(前面四階)

1-3-1.培育正念(正知四威儀、六根律儀)

佛陀時代的出家人,縱使持戒布施,走在十善業上,然後不斷的親近善知識,聽聞正法,還是有很多人不是佛陀一轉法輪就能夠見法,所以平常除了十善業、布施之外(這些是前行而且又是資糧道),進一步要在所謂的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,提起正知正念,不要渾渾噩噩的過日子。

早上醒來就開始培育正念:首先,行動當中的正念叫「正知四威儀」:走路的時候知道走路,說話的時候知道說話,行住坐臥都在明覺當中,培育正知!然後進一步,在六根觸六境的時候一樣要能夠正知,生活中根境之緣一發生,自己起心動念一流出都要能夠覺知,在六觸入處修習六根律儀,不隨境轉。

修習六根律儀、不隨境轉,是要先親近善知識、聽聞正法,從而知道:如果在這緣生無常的世間裡面,一再放任自己的心理防衛機轉,一再放任自己的欲求、欲貪,那就會不斷的流轉生死。雖然只是知道而還沒有明見,但是已經能夠確信,這個就叫做隨信而行。願意依於這樣的信念來學習,除了讓自己成為人間的天人之外,進一步培育更高的對於自己起心動念的覺察力及行動上的正念,然後在六觸入處的時候不隨轉,這就叫做六根律儀。事實上在修六根律儀的時候,就已經在進行對五蓋的克服。

透過這個過程,心會越來越明,也會越來越單純,越來越有力,達到在行動當中念住、離斷欲惡不善法的力量越強,所以氣質一定會變化,人會變得安穩,本來的事情會變得不再是事情,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透過這樣的過程,對於世間的繫著就越轉薄,身心就越輕安、越清明,所以就容易而且能夠克服五蓋。

1-3-2.修安般念(前面四階)

隨著這樣修行精進,練習念住出入息(即安般十六勝行的前四階:覺知出入息、覺知出入息的長短變化、覺知全息、覺知微息),就很容易克服五蓋,進入禪境。五蓋自然的調控下來之後,心就很容易安止、穩定,很容易愉悅,這個時候加上善知識因緣觀、四聖諦等法的引導,就能夠開始轉觀,如實觀察生命經驗。

其實在還沒有修禪觀之前,就應該已經具足因緣觀、四聖諦等法的知見了,所以在禪修的時候就是要去如實觀察、如實知見。

九重隨觀禪觀法要(上)~完~



~淨光法師講於:心靈禪機的24堂課
8/5/2014 於台北明和講堂
文字整理:法音小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