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堂開示
禪堂開示
尋求認同與心理挫敗

在探索痛苦或快樂的來源時,有一種心理機制是「尋求認同」,這點是一般人所不容易察覺­的,舉例來說,小孩子學走路,走的好,就會鼓勵他,跌倒了,就會給他安慰,當行為是被­父母所認同時,會覺得安心,覺得快樂,產生滿足感,換一種狀況,當此種行為,爸爸不認­同,媽媽不認同,會有孤單的感覺,覺得受傷的感覺,荒涼的感覺。有些人在感情上內在很­深的荒蕪感,跟「尋求認同」也有關係,從小的時候在感情方面沒有得到一個較好的認同,­這種心理機制,並不會隨著年紀變大,或身體變老而有改變,如果沒有去認知這種模式,是­很難超越的,從人成長的過程中來看,小孩的時候,尋求父母,兄弟姊妹的認同,青少年期­尋求朋友的認同,成年期尋求伴侶的認同,老年期尋求小孩的認同。在認同模式下會覺得安­心,有價值,那不認同的模式下,就會產生痛苦,不開心,再回顧到人生的歷程,我們很多­的努力都是為了快樂,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,因為會讓自我價值感得到滿足,因此當不認同­的模式發生時,會讓對方的自我價值感受損,形成對立跟疏離感的產生,這是沒有辦法避免­的,這種不認同模式常見在家庭生活中,例如太太表現出對於先生都是否定,不太認同的,­先生的心理受傷後,會反抗,你不認同我,我也不需要認同你,兩個人的關係就會越來越冷­淡,那如果先生不去認同太太的所作所為,沒有一種同理心的理解,光是這種不想去理解的­態度,就會對太太造成傷害,對於「尋求認同」及「自我認同」模式認識清楚後,就會看懂親子問題、夫妻問題、感情問題、工作問題,其中對立的產生。有了這樣的了解,反觀自己­心裡上需求及投射,就會有自覺,有了自覺就會自覺性的降低"尋求別人認同,­心理上的需要",自然的對於別人評判,就比較不會那麼在意了!這是一種深刻­的理解之後,產生的釋放態度,減少依賴別人給予我們心裡上的肯定跟自我安全感的來源,­再清楚的看到這是眾生的心理機制,自己是這樣,別人也是這樣,就會更深一層的降低對社­會對別人的依賴,依賴減少了,相對的心理就會平安及穩定,痛苦、煩惱,自然會比沒有修­行的人少。
淨光法師2013/7/7 開示於明和講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