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堂開示
禪堂開示
不是期待聖境而是轉化心理人格

在一般的情形下,當身心無法自我安頓,找不到方法時,常常會藉由信仰的儀式,把不安的­心理,寄託在信仰中。當五種結在六觸入處的生命經驗中發生,內心無法處理、穿越時,就­會被內心所產生的驅迫力所推動,所以表現出嗔心、貪心、不安,這是心理人格的慣性,當­心中有五種結時,就會一直受到這五種結所形成的驅迫力的束縛,在境界中解不開,但是又­不願意接受,因此形成苦惱,所以有結;就有使;就有繫縛;就有苦惱,所以修行或是生命­成長的歷程,或是求道的歷程或是解脫的歷程,不是在追求超出日常經驗外的殊勝境界,而­是藉由法的學習,不斷的作一種生命探索,才會斷諸愛欲,轉去諸結,結轉化了,內在的驅­迫力就會弱,束縛感就會降低,痛苦煩惱就會少,生命自然越來越輕鬆,越來越清安。觸到­某些思想,合意就覺得蠻好的,不合意就覺得不舒服,這就是欲貪的結,五種結在我們的內­心隨時會轉起,如果不瞭解,五種結,怎麼運作,怎樣發生,只是想要迴避六觸入處的境界­,進入某些宗教的聖境,就會發現想要轉化內在的心理機轉,幾乎接近於緣木求魚,處理內­心機轉的法次法向,是無法藉由特殊的狀況進入聖境,就能自動瓦解,一般人對此認識不清­楚,以為說開悟了就應該什麼事都沒有了,有了某些特殊經驗後就會怎樣..,其實常常不­會怎樣,只是會有特殊的身心覺受,比如說,很多法友的問題,當在禪修的期間用功一點,­或禪師會引導,進入初禪的喜悅,但是為什麼一回到日常生活中,就破功了,這是因為日常­生活中的六根是處於開放的狀態,也就是沒有保護網,就會隨著六觸入處做反應,原本內心­中的結,使,繫縛,苦惱,就會在相應的因緣中流露出來,所以佛陀說要先斷諸愛欲,才有­辦法轉去諸結,這些結轉化掉,才會在六觸入處時無漏,不會再有煩惱痛苦流出,才能自知­作證,所謂心解脫,苦的寂滅,當明見到生命的真實,會了解生命經驗的發生,就是在當時­影響的因緣底下發生,沒有什麼是可以執取的。